↓↓
01 共济保障改革为什么势在必行?
“很明显,老年人生病多、花费多。”华中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王超群表示,通过多组权威调查分析得出:年龄越大,个人账户的结余金额越低,看一两次病就用完了。依靠个人账户完全无法解决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门诊就医和购药需求。
改革就是让最有需要的人受益,要算大账、长远账。中国社科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医疗保险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是“看病钱”,不是工资收入,也不是福利。这就意味着它具有互助共济、责任共担、共建共享的性质。把大家的钱放在一起,可以实现用大数法则化解社会群体的风险,更大范围满足公众医疗需求。
02 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会影响医保待遇吗?
”改革后门诊待遇更好,统筹基金会加强,生病后可以通过统筹基金报销,大家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王震表示,大家要理性看到收入机制和保险机制的不同,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大框架下,年老多病的时候,靠个人账户和个人积累总是有限的,都需要有坚实的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实现社会互助共济来化解疾病风险,长远来看大家都会从这个改革中获益的。
以武汉市退休参保职工周某为例。其年养老金收入5万元,改革前个人账户每年划入2400元。周某患有脑梗,但因当地没有门诊统筹政策,在门诊看病无法享受报销。改革后,他的个人账户年划入调整为996元,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医发生门诊费用7150元后,按照新的门诊统筹政策报销,除去门槛费500元,按三级医院60%的报销比例,即可报销3990元。这也就是说,虽然周某改革后个人账户当年少划入1404元,但其享受待遇却增加了2586元。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表示,改革后,参保人可以把个人账户的“钱”用给老人等其他家庭成员,形成家庭内部“小共济”,提高家庭应对医疗风险能力。
03 个人账户改革对老年人有什么影响?
有一些老年人看到改革后个人账户“钱”少了,担心看病吃药使用受限。
04 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是因为统筹基金没钱了吗?
数据显示,2021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入11864亿元,支出9321亿元。也就是说,统筹基金不仅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结余,所以“统筹基金没钱了”并不成立。
中国社科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调整个人账户是调减当期计入,没有动个人的历史结存。要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账户还是统筹基金,都属于已经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是用于解决公众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的“钱”。
改革前,个人账户无法给别人使用,“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这就逐渐出现了过度沉淀、共济性不够、欺诈骗保等弊端。
“在医保战略性购买的框架下,优化门诊保障待遇是结构性调整。”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介绍,这是在不另外筹资、不新增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05 如何提高百姓对改革的获得感?
针对群众提出的改革后药店购药难享受医保待遇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明确回应,改革后,参保患者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既可以使用个人账户,也可以凭外配处方享受统筹基金报销。为更好方便参保群众待遇享受,还将实施支付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