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头版聚焦!吾心安处是吾家

2023-11-27 10:01 湖北日报  

汉阳

11月27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吾心安处是吾家——解密武汉江欣苑文化现象①》一文,深度聚焦汉阳江堤街道江欣苑社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服务居民、凝聚居民,社区颜值气质双提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让居民在这里安居、安家、安心。

图片


编者按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首要政治任务,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11月17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凝练荆楚文化标识,打造新时代湖北文化品牌。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从昔日渔村到城市社区,十余年间,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建起两家博物馆、引来54个非遗项目入驻、发展起数十个群众性文艺团体,营造了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悄然改变着江欣苑的颜值和气质。“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江欣苑有哪些好故事?“解码武汉江欣苑文化现象”系列报道将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图片

今年6月,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汉阳区非遗曲艺进社区展演活动走进江欣苑社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农民泥腿进城,社区蓬勃生长。有的传统技艺、乡土文化留在了记忆中。


如何赓续传统文脉,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如何让邻里和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如何让居民在新文化环境中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武汉市江欣苑社区,从传承1400多年的高龙文化破题,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服务居民、凝聚居民,让居民在这里安居、安家、安心。


图片

△高龙表演。




阳台搭猪圈,二楼建鱼池

人进了城,心却无处安放


龙头高昂,气宇轩昂。


车到江欣苑,两尊高昂的高龙龙头彰显着这里的与众不同。明明是居民小区,大门却写着“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

从“百工坊”牌坊进入小区,一楼店面分别展示着汉绣、刘泥巴剪纸、通草画、黄梅挑花等非遗项目,工匠们正潜心创作,精巧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绣、高龙舞、刘泥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枝独秀。

楼上住着居民,大伙下楼便可逛非遗。短短百余米的街区,映照小区生活,也镌刻文明气韵,让人流连忘返。

“一开始,江欣苑可是另外一番景象——出了名的脏乱差,让人望而却步。”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回忆起刚入住时的场景——


江欣苑社区由汉阳区原江堤乡渔业村“撤村建居”而来,兼有周边12个行政村(农场)的拆迁户,初期只有江欣苑一个小区、6000多人,曾是全国最大的“村改居”社区。

2007年、2008年,江欣苑小区A区、B区相继交付入住。村庄变社区,村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住进了现代化的楼房。

图片△江堤街道高楼林立。


初到江欣苑,他们不仅带来了生活用品,还带来了昔日的生产工具、家禽家畜。渔网、锄头、粪桶、扁担,堆满楼道;鸡、鸭、狗,甚至耕牛,四处溜达。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他们在屋顶和空地上开辟菜地,挑粪施肥,有的居民甚至在阳台上搭猪圈养猪、在客厅建鱼塘重操旧业养鱼。

一时间,处处臭气熏天,居民怨声载道。

“打牌日当午,反正没了土。不愁盘中餐?吃喝找政府!”这句顺口溜生动描述了居民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最多的时候,小区里有20多家麻将室。

一时间,家庭矛盾频发,邻里纠纷不断。


村民迁入江欣苑之后,人虽然安定了下来,心却没有找到安放的地方。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泥腿子”拿起了绣花针


焰火放起来、锣鼓打起来,江欣苑的高龙表演开始了——

只见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举起一尊近5米高、重量超50斤的高龙龙头,头顶肩扛、口衔齿托、旋转扫抖,尽显神龙吞云吐雾、布风播雨的恢宏气势。


图片

△“汉阳高龙”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文化名录。盛行于江堤街(原江堤乡)和龙阳街(原永丰乡)的高龙,起源于盛唐“贞观之治”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居民们仿佛回到了曾经的渔村。


高龙,已经在渔业村一带传承了1400多年,它是寄托人们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表达形式,深深熔铸于村民的情感和血脉之中。


人群中,一位外来的居民柯丹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


他思考着,在江欣苑,一边是现代文明缺失带来的脏乱差,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激发的精气神,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不应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图片

△刘泥巴剪纸,让剪纸“活”起来。


“文化引领才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柯丹向胡明荣建议,利用居民对乡土高龙文化的集体认同和自豪感,传承高龙文化,树立文明新风。


这和胡明荣的想法不谋而合。


弘扬高龙文化,落子非遗经济,江欣苑走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三步曲”。


图片
图片
△今年6月,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汉阳区非遗曲艺进社区展演活动走进江欣苑社区。


高龙申遗,把品牌擦得亮亮的——

2008年,汉阳高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欣苑建起高龙博物馆,逐渐提炼形成昂扬、坚韧的“高龙精神”。


栽桐引凤,把非遗引得多多的——

2012年,社区以高龙为依托,建成全国首家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吸引54个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


以文揽客,把人气攒得足足的——

园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之乡”“联合国千年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11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园区协会受邀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图片

△非遗传承园内作品展示。


弘扬高龙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社区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人们对高龙文化的认知,激发了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文化的大场景里,“泥腿子”也可以变身艺术家。


在江欣苑非遗传承园的汉绣工作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66岁的居民郑秀华坐在绣绷前飞针走线,新作《赶集》雏形初现。十多年前,她丢掉锄头拜师,拿起绣花针学汉绣,既陶冶情操,又能赚钱,成了再就业明星。


图片
△学汉绣,一针一线 绣出好日子。


“一日学艺、终身受益,一日上岗、终身在岗,居民有事可做了,精神充实了,生活富裕了,社区治理的基础更加牢靠了。”胡明荣说,像郑秀华这样的居民,社区有上百人。


吾心归处是故乡。

高龙“归来”,让居民的心有了归处。

心安,则家安;家安,则国安。




来自居民、造福居民

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俗话说,“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一个人形成不了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一群人才能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2018年起,江欣苑社区持续扩容,新城春天里、保和墨水湾、鹦鹉名邸等3个小区先后加入,居民超过2万人。江欣苑的目标是,让文化和文明像空气一样,让每个居民浸润其中。


图片
△江欣园共同缔造公园成了周围居民茶余饭后的后花园,超大绿色草坪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


这空气怎么营造?江欣苑提供了一种解法。


家门口建阵地——
在江欣苑,文化藏于一草一木、一梯一户。


打开家门,每个楼栋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题。那一年,江欣苑小区打造楼栋文化,居民自发清空了楼道杂物。


走进小区,有“家”文化。鹦鹉名邸小区是还建房,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为把大伙的心聚起来,建起了“家”文化主题的凝心亭、聚力亭。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党百年文献实物党史展常年展出,书画室、图书室、手工室、舞蹈室全年开放。


图片

江欣苑小区


引能人“种”文化——

非遗传人倾囊相授。传承非遗,人是关键。在胡明荣的积极奔走、诚挚邀约下,江欣苑“星”光灿烂,一度汇聚刘卫祥等10位非遗大师,他们在社区开门收徒、传承技艺。


文艺爱好者主动“建群”。在柯丹、罗大清等社区书法、戏曲爱好者的倡议下,社区成立了书法协会、曲艺协会、舞蹈协会、乒乓球协会等数十个群众性文娱活动团体,居民的文娱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图片

△老年人在社区活动中心里打太极。

图片

△在老年服务中心,社区定期为老人做健康检查。


“打牌的少了,上课的多了。”汉阳区老年大学江欣苑社区分校首任负责人李德万介绍,最火爆的时候,老年大学开班,28个专业38个班1000多个学位“秒光”。除了老年人,还有年轻人报名。


强服务更走心——

设施有了,场地有了,硬件相对完备了,如何避免单双杠上晒棉被、图书室里搓麻将的现象?江欣苑的办法是让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场地管理权交给居民。鹦鹉名邸小区利用楼栋架空层建起邻里中心,蹦床、攀岩、桌球、瑜伽等28项设施覆盖全年龄段,深受居民欢迎,小区党员主动承担值班任务。


图片
△江欣苑社区托育园,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耍。

图片

△江欣苑共同缔造公园紧邻墨水湖公园,环境优美,周边居民仿佛住在公园里。


活动主办权交给居民。社区的乒乓球爱好者多,大伙一合计,打算办一个社区乒乓球大赛,切磋技艺、增进感情;书法协会新会员学有所成,协会就策划了春节写春联、送春联活动。


内容创作权交给居民。居民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自编自演《江欣苑的故事》《家风家教点点歌》等大伙听得懂、记得住、愿意听、用得上的红色文化产品,用一个个凡人善举唤醒每个人心中文明的种子。


以民为本,民生至上。


江欣苑围绕群众的需求做文章,让文化走进群众心中,浸润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11月27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吾心安处是吾家——解密武汉江欣苑文化现象①》一文,深度聚焦汉阳江堤街道江欣苑社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服务居民、凝聚居民,社区颜值气质双提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让居民在这里安居、安家、安心。

图片


编者按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首要政治任务,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11月17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凝练荆楚文化标识,打造新时代湖北文化品牌。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从昔日渔村到城市社区,十余年间,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建起两家博物馆、引来54个非遗项目入驻、发展起数十个群众性文艺团体,营造了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悄然改变着江欣苑的颜值和气质。“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江欣苑有哪些好故事?“解码武汉江欣苑文化现象”系列报道将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图片

今年6月,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汉阳区非遗曲艺进社区展演活动走进江欣苑社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农民泥腿进城,社区蓬勃生长。有的传统技艺、乡土文化留在了记忆中。


如何赓续传统文脉,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如何让邻里和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如何让居民在新文化环境中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武汉市江欣苑社区,从传承1400多年的高龙文化破题,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服务居民、凝聚居民,让居民在这里安居、安家、安心。


图片

△高龙表演。




阳台搭猪圈,二楼建鱼池

人进了城,心却无处安放


龙头高昂,气宇轩昂。


车到江欣苑,两尊高昂的高龙龙头彰显着这里的与众不同。明明是居民小区,大门却写着“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

从“百工坊”牌坊进入小区,一楼店面分别展示着汉绣、刘泥巴剪纸、通草画、黄梅挑花等非遗项目,工匠们正潜心创作,精巧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绣、高龙舞、刘泥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枝独秀。

楼上住着居民,大伙下楼便可逛非遗。短短百余米的街区,映照小区生活,也镌刻文明气韵,让人流连忘返。

“一开始,江欣苑可是另外一番景象——出了名的脏乱差,让人望而却步。”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回忆起刚入住时的场景——


江欣苑社区由汉阳区原江堤乡渔业村“撤村建居”而来,兼有周边12个行政村(农场)的拆迁户,初期只有江欣苑一个小区、6000多人,曾是全国最大的“村改居”社区。

2007年、2008年,江欣苑小区A区、B区相继交付入住。村庄变社区,村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住进了现代化的楼房。

图片△江堤街道高楼林立。


初到江欣苑,他们不仅带来了生活用品,还带来了昔日的生产工具、家禽家畜。渔网、锄头、粪桶、扁担,堆满楼道;鸡、鸭、狗,甚至耕牛,四处溜达。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他们在屋顶和空地上开辟菜地,挑粪施肥,有的居民甚至在阳台上搭猪圈养猪、在客厅建鱼塘重操旧业养鱼。

一时间,处处臭气熏天,居民怨声载道。

“打牌日当午,反正没了土。不愁盘中餐?吃喝找政府!”这句顺口溜生动描述了居民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最多的时候,小区里有20多家麻将室。

一时间,家庭矛盾频发,邻里纠纷不断。


村民迁入江欣苑之后,人虽然安定了下来,心却没有找到安放的地方。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泥腿子”拿起了绣花针


焰火放起来、锣鼓打起来,江欣苑的高龙表演开始了——

只见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举起一尊近5米高、重量超50斤的高龙龙头,头顶肩扛、口衔齿托、旋转扫抖,尽显神龙吞云吐雾、布风播雨的恢宏气势。


图片

△“汉阳高龙”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文化名录。盛行于江堤街(原江堤乡)和龙阳街(原永丰乡)的高龙,起源于盛唐“贞观之治”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居民们仿佛回到了曾经的渔村。


高龙,已经在渔业村一带传承了1400多年,它是寄托人们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表达形式,深深熔铸于村民的情感和血脉之中。


人群中,一位外来的居民柯丹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


他思考着,在江欣苑,一边是现代文明缺失带来的脏乱差,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激发的精气神,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不应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图片

△刘泥巴剪纸,让剪纸“活”起来。


“文化引领才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柯丹向胡明荣建议,利用居民对乡土高龙文化的集体认同和自豪感,传承高龙文化,树立文明新风。


这和胡明荣的想法不谋而合。


弘扬高龙文化,落子非遗经济,江欣苑走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三步曲”。


图片
图片
△今年6月,武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汉阳区非遗曲艺进社区展演活动走进江欣苑社区。


高龙申遗,把品牌擦得亮亮的——

2008年,汉阳高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欣苑建起高龙博物馆,逐渐提炼形成昂扬、坚韧的“高龙精神”。


栽桐引凤,把非遗引得多多的——

2012年,社区以高龙为依托,建成全国首家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吸引54个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


以文揽客,把人气攒得足足的——

园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之乡”“联合国千年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11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园区协会受邀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图片

△非遗传承园内作品展示。


弘扬高龙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社区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人们对高龙文化的认知,激发了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文化的大场景里,“泥腿子”也可以变身艺术家。


在江欣苑非遗传承园的汉绣工作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66岁的居民郑秀华坐在绣绷前飞针走线,新作《赶集》雏形初现。十多年前,她丢掉锄头拜师,拿起绣花针学汉绣,既陶冶情操,又能赚钱,成了再就业明星。


图片
△学汉绣,一针一线 绣出好日子。


“一日学艺、终身受益,一日上岗、终身在岗,居民有事可做了,精神充实了,生活富裕了,社区治理的基础更加牢靠了。”胡明荣说,像郑秀华这样的居民,社区有上百人。


吾心归处是故乡。

高龙“归来”,让居民的心有了归处。

心安,则家安;家安,则国安。




来自居民、造福居民

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俗话说,“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一个人形成不了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一群人才能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2018年起,江欣苑社区持续扩容,新城春天里、保和墨水湾、鹦鹉名邸等3个小区先后加入,居民超过2万人。江欣苑的目标是,让文化和文明像空气一样,让每个居民浸润其中。


图片
△江欣园共同缔造公园成了周围居民茶余饭后的后花园,超大绿色草坪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


这空气怎么营造?江欣苑提供了一种解法。


家门口建阵地——
在江欣苑,文化藏于一草一木、一梯一户。


打开家门,每个楼栋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题。那一年,江欣苑小区打造楼栋文化,居民自发清空了楼道杂物。


走进小区,有“家”文化。鹦鹉名邸小区是还建房,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为把大伙的心聚起来,建起了“家”文化主题的凝心亭、聚力亭。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党百年文献实物党史展常年展出,书画室、图书室、手工室、舞蹈室全年开放。


图片

江欣苑小区


引能人“种”文化——

非遗传人倾囊相授。传承非遗,人是关键。在胡明荣的积极奔走、诚挚邀约下,江欣苑“星”光灿烂,一度汇聚刘卫祥等10位非遗大师,他们在社区开门收徒、传承技艺。


文艺爱好者主动“建群”。在柯丹、罗大清等社区书法、戏曲爱好者的倡议下,社区成立了书法协会、曲艺协会、舞蹈协会、乒乓球协会等数十个群众性文娱活动团体,居民的文娱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图片

△老年人在社区活动中心里打太极。

图片

△在老年服务中心,社区定期为老人做健康检查。


“打牌的少了,上课的多了。”汉阳区老年大学江欣苑社区分校首任负责人李德万介绍,最火爆的时候,老年大学开班,28个专业38个班1000多个学位“秒光”。除了老年人,还有年轻人报名。


强服务更走心——

设施有了,场地有了,硬件相对完备了,如何避免单双杠上晒棉被、图书室里搓麻将的现象?江欣苑的办法是让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场地管理权交给居民。鹦鹉名邸小区利用楼栋架空层建起邻里中心,蹦床、攀岩、桌球、瑜伽等28项设施覆盖全年龄段,深受居民欢迎,小区党员主动承担值班任务。


图片
△江欣苑社区托育园,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耍。

图片

△江欣苑共同缔造公园紧邻墨水湖公园,环境优美,周边居民仿佛住在公园里。


活动主办权交给居民。社区的乒乓球爱好者多,大伙一合计,打算办一个社区乒乓球大赛,切磋技艺、增进感情;书法协会新会员学有所成,协会就策划了春节写春联、送春联活动。


内容创作权交给居民。居民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自编自演《江欣苑的故事》《家风家教点点歌》等大伙听得懂、记得住、愿意听、用得上的红色文化产品,用一个个凡人善举唤醒每个人心中文明的种子。


以民为本,民生至上。


江欣苑围绕群众的需求做文章,让文化走进群众心中,浸润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