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24年三季度“科创觅知音”大会举行,汉阳正以先发之势跑出“加速度”,全面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科技创新城。现场18个科创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大健康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汉阳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9月28日,汉阳区举行2024年三季度“科创觅知音”大会。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柯敏,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经理孙芸,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维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亮伟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美术学院10所高校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汉阳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孵化器负责人参加活动。汉阳区四大家领导出席。
会上,现场发布114项企业技术需求、159个高校科创成果、2个应用场景;龙阳街道、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汉阳支行推介创新楼宇、科创金融产品。
PART1
18个项目集中签约
科创“烈火”渐成“燎原”之势
活动现场,汉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技术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中技所副总经理孙芸现场推介,将为汉阳引入成果登记、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区域科创全链条服务体系;汉阳投资发展集团携手武创院,正式成立武创院汉阳协同创新发展公司,加大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持续布局。
△中技所副总经理孙芸现场推介。
△科创项目签约现场。
微生物酿造技术创新中心,由百威(武汉)啤酒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与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建设,项目总经费800万元,三方将针对目前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及健康价值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端酒精饮料创新酿造技术与新品研发,建立精准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高端酒精饮料高效生产,开发出风味独特、颜色鲜艳、香气浓郁的新品。武汉工程大学与湖北交投智能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基于自注意力机制解译算法的高速公路内部病害三维雷达精细化检评决策与系统研发,旨在通过开展高速公路材料电磁特性研究、三维探地雷达原始检测数据预处理算法研究、内部病害评价体系研究等,保障雷达数据可用性,提升内部病害识别精度,形成完整的内部病害评价方法。
△科创项目签约现场。
永磁直驱集成泵组项目由武汉华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与晴川街道合作共建,将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船海行业资源、学科特色和创新优势,围绕舰载、船载、机载、车载及石油石化、水力水电等军民融合场景,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供永磁直驱动力创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分步骤、分阶段打造永磁直驱的泵组、推进器和发电机等核心产品。
这些科创签约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强、质量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将助力汉阳打造科技创新城,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科技蓄势赋能汉阳“1+6”现代产业体系。
PART2
科创活力一路向“新”
携手汉阳共赢未来
“汉阳发展能级越来越高、产业质效越来越好,必将为大家投资兴业、干事创业提供最佳发展舞台。”活动现场,汉阳区相关负责人诚邀广大企业家朋友,将创新脚步留在汉阳,将优质项目安置在汉阳,做知音汉阳的“发展合伙人”,与汉阳携手并进、共赢未来。
近年来,汉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蹚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创造诸多“领先”和“率先”——全力跑出汉阳转型速度。在全市率先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规上企业增长至84家,数字企业达到400余家;全力推动六大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工程设计建造、汽车后市场产业即将迈向千亿集群,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840亿元。
全面加大汉阳科创强度。推进科技创新城“三年行动计划”,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创新平台三个“双倍增”,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3家、较2019年增长了310%,拥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23个。全心提升汉阳服务温度。打造招投一体投资平台——汉阳投资发展集团,设立15亿元政府产业引导母基金、20亿元“祁遇创新发展基金”、2亿元“青年创业双基金”、1.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用真金白银助力科技创新。三年来累计投资36个创投项目、总投资6.58亿元。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动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汉阳将全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