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武汉两会胜利闭幕,快来听听汉阳好声音!

©原创 2025-01-13 09:06

头条

1

转型做优

把资源优势变成转型“养料”

汉阳因地制宜,发力转型。低空经济,是汉阳区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汉阳背靠中国“车谷”,三电技术产业链支撑研发;地处中心城区两江交汇之处,在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等方面可开发场景丰富。

△武汉首条两江四岸“CityFly”,从汉阳南岸嘴起飞。

“汉阳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关口,特别是自2019年武烟搬迁后,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市人大代表、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说。

近年来,汉阳区立足中心城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大力整合项目、资金推动转型发展。先后成立了汉投发和汉创院,通过股权投资、“揭榜挂帅”等方式,成功与行业龙头峰飞航空签约,招引绿色智能动力电磁、集流体装备等一批低空经济领域项目。龙阳湖半岛筹备打造飞行营地,高铁功能区谋划布局航空接驳功能。设立2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传统产业,转型才有出路。“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刻不容缓。”在1月8日下午的汉阳代表团全体会议现场,市人大代表、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俊的发言引发共鸣。去年,已有百年历史的健民药业旗下一家工厂入选国家级5G工厂,“小罐熬药”的场景早被现代设备“刷新”,“一碗中药汤剂变成一粒创新药”。

2

久久为功

发力科技创新

近年来,汉阳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2024年,武创院汉阳协同创新中心、中技所(武汉)产学研融合创新服务中心落地。其中,武创院汉阳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创新单元12个、合作共建科创平台6个。

武汉市人大代表、汉阳区人民政府区长郭笑撰在接受武汉电视台专访中表示:“汉阳将认真落实好市两会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我们也将牢牢抓住创新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具体做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强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这些方面的工作,助力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汉阳区“科创觅知音”大会。

“报告通篇都把创新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多次提到数字经济等。”郭笑撰在接受九派新闻专访中表示,科技创新要有平台,还要有资金注入和人才引进。为此汉阳专门成立各高校驻点专班进行招商,促进科技成果在汉阳落地转化,去年11月发布了50亿的基金矩阵,覆盖企业从种子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是汉阳区全力助推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载体。

汉阳将以“基金+基地”联动模式,通过基金投资产业、基地承载产业,催生新场景诞生,促进产业成链成圈。

“汉阳区422产业体系,特别是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会重点发力。”郭笑撰表示,新的一年,汉阳区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力,“我们把钱找好,把实验的基地找好,把发展的人找到,在整个生态的构建方面形成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为武汉科技创新贡献汉阳力量。”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升级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市人大代表、九州通医药集团董事长刘长云介绍,医药产业应以科技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借助政策推动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企业要持续强化供应链平台运营,优化服务,吸引上下游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竞争力,为汉阳经济发展发展贡献力量。

3

加快推进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武汉山水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黄鹤楼、古琴台、昙华林等名胜古迹遍布三镇,伯牙鼓琴、木兰从军等故事世代流传,汉剧、汉绣等文化遗产古韵流芳。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武汉将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知音文化旅游区。

武汉市政协委员、汉阳区政协主席陈革鸿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候介绍,“知音文化”是湖北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之一。位于武汉汉阳的知音文化旅游区,以知音文化传承创新和中华文化交流交融为主题,游客在此既可寻“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余韵,又可眺“龟蛇锁大江”的景观。

面对当前文旅热潮,他建议,推动知音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让“知音文化”与“黄鹤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上的“闪耀双星”。

4

繁华烟火

留住八方来客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市新建各类公园110个,正式迈入“千园之城”。江汉关广场一期建成投用,咸安坊二期、昙华林三期等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开放,一批百年老街蝶变新生,再现人潮涌动的繁华烟火气。

△汉阳古城。

“增强沉浸式体验,还要加强一站式规划。”武汉市政协委员、汉阳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湧在接受湖北日报采访时建议,将武汉市内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加强黄鹤楼、东湖风景区、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等重点片区统筹规划,推进串珠成链、组团发展,以资源大整合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他还建议武汉市要扶持本地特色餐饮,重点推介武汉“名菜”“伴手礼”。


1

转型做优

把资源优势变成转型“养料”

汉阳因地制宜,发力转型。低空经济,是汉阳区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汉阳背靠中国“车谷”,三电技术产业链支撑研发;地处中心城区两江交汇之处,在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等方面可开发场景丰富。

△武汉首条两江四岸“CityFly”,从汉阳南岸嘴起飞。

“汉阳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关口,特别是自2019年武烟搬迁后,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市人大代表、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说。

近年来,汉阳区立足中心城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大力整合项目、资金推动转型发展。先后成立了汉投发和汉创院,通过股权投资、“揭榜挂帅”等方式,成功与行业龙头峰飞航空签约,招引绿色智能动力电磁、集流体装备等一批低空经济领域项目。龙阳湖半岛筹备打造飞行营地,高铁功能区谋划布局航空接驳功能。设立2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传统产业,转型才有出路。“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刻不容缓。”在1月8日下午的汉阳代表团全体会议现场,市人大代表、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俊的发言引发共鸣。去年,已有百年历史的健民药业旗下一家工厂入选国家级5G工厂,“小罐熬药”的场景早被现代设备“刷新”,“一碗中药汤剂变成一粒创新药”。

2

久久为功

发力科技创新

近年来,汉阳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2024年,武创院汉阳协同创新中心、中技所(武汉)产学研融合创新服务中心落地。其中,武创院汉阳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创新单元12个、合作共建科创平台6个。

武汉市人大代表、汉阳区人民政府区长郭笑撰在接受武汉电视台专访中表示:“汉阳将认真落实好市两会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我们也将牢牢抓住创新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具体做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强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这些方面的工作,助力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汉阳区“科创觅知音”大会。

“报告通篇都把创新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多次提到数字经济等。”郭笑撰在接受九派新闻专访中表示,科技创新要有平台,还要有资金注入和人才引进。为此汉阳专门成立各高校驻点专班进行招商,促进科技成果在汉阳落地转化,去年11月发布了50亿的基金矩阵,覆盖企业从种子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是汉阳区全力助推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载体。

汉阳将以“基金+基地”联动模式,通过基金投资产业、基地承载产业,催生新场景诞生,促进产业成链成圈。

“汉阳区422产业体系,特别是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会重点发力。”郭笑撰表示,新的一年,汉阳区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力,“我们把钱找好,把实验的基地找好,把发展的人找到,在整个生态的构建方面形成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为武汉科技创新贡献汉阳力量。”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升级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市人大代表、九州通医药集团董事长刘长云介绍,医药产业应以科技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借助政策推动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企业要持续强化供应链平台运营,优化服务,吸引上下游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竞争力,为汉阳经济发展发展贡献力量。

3

加快推进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武汉山水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黄鹤楼、古琴台、昙华林等名胜古迹遍布三镇,伯牙鼓琴、木兰从军等故事世代流传,汉剧、汉绣等文化遗产古韵流芳。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武汉将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知音文化旅游区。

武汉市政协委员、汉阳区政协主席陈革鸿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候介绍,“知音文化”是湖北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之一。位于武汉汉阳的知音文化旅游区,以知音文化传承创新和中华文化交流交融为主题,游客在此既可寻“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余韵,又可眺“龟蛇锁大江”的景观。

面对当前文旅热潮,他建议,推动知音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让“知音文化”与“黄鹤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上的“闪耀双星”。

4

繁华烟火

留住八方来客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市新建各类公园110个,正式迈入“千园之城”。江汉关广场一期建成投用,咸安坊二期、昙华林三期等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开放,一批百年老街蝶变新生,再现人潮涌动的繁华烟火气。

△汉阳古城。

“增强沉浸式体验,还要加强一站式规划。”武汉市政协委员、汉阳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湧在接受湖北日报采访时建议,将武汉市内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加强黄鹤楼、东湖风景区、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等重点片区统筹规划,推进串珠成链、组团发展,以资源大整合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他还建议武汉市要扶持本地特色餐饮,重点推介武汉“名菜”“伴手礼”。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