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上央视啦!汉阳高龙,闹元宵!

©原创 2025-02-13 09:13

头条

昨晚,汉阳高龙上央视啦~

就在今晚央视元宵晚会上

汉阳高龙惊艳亮相

舞龙闹新春是一项特有的民俗文化

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高龙

以独特的竖式舞龙,龙头昂首挺立

气势磅礴、热闹喧天

红红火火,福运连连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起源于盛唐“贞观之治”时期祭龙王的仪式,盛行于武汉江堤街(原江堤乡)和龙阳街(原永丰乡),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每逢年节,人们举龙舞,感天地荫泽,谢祖宗庇护,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佑儿孙满堂,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龙头每年都要比头一年高一些、重一些,表示“节节高”,龙头和龙身上的文字、图腾也蕴含着人们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佑儿孙满堂的心愿。

1月27日,汉阳归元庙会启幕当天,长龙翻腾,气势磅礴,数十名舞者身着彩衣,手持龙身,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叩高龙、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活力四射,高龙为武汉的民众们献上新春的祝福。

△2025年归元庙会舞高龙,现场热闹非凡。

“太热闹了!这才是中国年!”现场人声鼎沸,在高龙的助威中,热闹非凡的新春图景跃然眼前,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归元庙会舞高龙老照片,在汉阳,春节期间舞高龙是一种传统习俗。

说起高龙,几乎每个汉阳都能侃侃而谈。高龙博物馆、高龙艺术团、高龙非遗传承人、高龙扎制工作室……在汉阳江欣苑社区,高龙的印迹随处可见。

汉阳江欣苑社区在2007年建起了高龙博物馆,随后组建武汉高龙表演艺术团。2008年,龙舞(高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了1400多年的高龙声名大振。居民刘卫祥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刘卫祥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玩高龙。舞龙30余年,他创新排练出“口衔齿托”的绝技,将碗口粗的竹竿用牙齿顶起来,同时还要跪地搓步向前完成舞龙的游走动作,每每亮相令人惊叹。

除了高龙表演,高龙扎制也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60岁的高龙博物馆馆长陈满祥从事高龙扎制40年,他介绍,过去高龙龙衣原材料多用白纸,里面放置点燃的蜡烛。现在,白纸先后换作纱布、棉布,蜡烛换成彩灯,高龙表演更具观赏性。

2010年、2014年、2018年、2025年高龙艺术团四次受邀赴台湾演出。观看表演的台湾同胞点赞说:“高龙的表演令人叹服,龙的文化来自中国,我们都是龙的子弟!”

这些年,高龙艺术团还代表国家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带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

年年有节令,岁岁舞高龙。舞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脉,也蕴含着新年平安顺遂的美好祝愿。

武汉高龙的舞技有以下几种:

叩。持龙头者双手把稳主骨绕场叩首“三点头”,向父老乡亲拜年,以示恭贺。

扫。持龙头者站马步或单跪式,双手将高龙龙头侧旋或平躺,原地划圈若干,而后再凭借腰臂之力将龙头扳直。俗称“打掺”。

举。用双手或单手将高龙龙头高擎,略加以抖动,上下起伏数次,以示力大与劲巧。

抖。分别用双手、单手或肩头向上抛出龙头,复又接住,往返表演。

顶。将内骨(竹竿)底部分别搁置在头顶心额头前、左右两肩处轮换,显得稳重潇洒。

托。分为举手托、双手轮换托、单肘拐托、肚托、拳心托、单双拳心互换托及单膝托等。

口衔齿托。被称为神功绝技。将高龙主骨底含在口里,由下齿托住,双手撒开或击合,双膝跪地,前后左右跪磋,实为奇招。

此外,元宵晚会中,汉阳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汉花灯制作技艺也精彩亮相。

千年高龙,腾跃新春

花样舞龙,飒飒生风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昨晚,汉阳高龙上央视啦~

就在今晚央视元宵晚会上

汉阳高龙惊艳亮相

舞龙闹新春是一项特有的民俗文化

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高龙

以独特的竖式舞龙,龙头昂首挺立

气势磅礴、热闹喧天

红红火火,福运连连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起源于盛唐“贞观之治”时期祭龙王的仪式,盛行于武汉江堤街(原江堤乡)和龙阳街(原永丰乡),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每逢年节,人们举龙舞,感天地荫泽,谢祖宗庇护,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佑儿孙满堂,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龙头每年都要比头一年高一些、重一些,表示“节节高”,龙头和龙身上的文字、图腾也蕴含着人们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佑儿孙满堂的心愿。

1月27日,汉阳归元庙会启幕当天,长龙翻腾,气势磅礴,数十名舞者身着彩衣,手持龙身,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叩高龙、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活力四射,高龙为武汉的民众们献上新春的祝福。

△2025年归元庙会舞高龙,现场热闹非凡。

“太热闹了!这才是中国年!”现场人声鼎沸,在高龙的助威中,热闹非凡的新春图景跃然眼前,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归元庙会舞高龙老照片,在汉阳,春节期间舞高龙是一种传统习俗。

说起高龙,几乎每个汉阳都能侃侃而谈。高龙博物馆、高龙艺术团、高龙非遗传承人、高龙扎制工作室……在汉阳江欣苑社区,高龙的印迹随处可见。

汉阳江欣苑社区在2007年建起了高龙博物馆,随后组建武汉高龙表演艺术团。2008年,龙舞(高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了1400多年的高龙声名大振。居民刘卫祥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刘卫祥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玩高龙。舞龙30余年,他创新排练出“口衔齿托”的绝技,将碗口粗的竹竿用牙齿顶起来,同时还要跪地搓步向前完成舞龙的游走动作,每每亮相令人惊叹。

除了高龙表演,高龙扎制也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60岁的高龙博物馆馆长陈满祥从事高龙扎制40年,他介绍,过去高龙龙衣原材料多用白纸,里面放置点燃的蜡烛。现在,白纸先后换作纱布、棉布,蜡烛换成彩灯,高龙表演更具观赏性。

2010年、2014年、2018年、2025年高龙艺术团四次受邀赴台湾演出。观看表演的台湾同胞点赞说:“高龙的表演令人叹服,龙的文化来自中国,我们都是龙的子弟!”

这些年,高龙艺术团还代表国家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带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

年年有节令,岁岁舞高龙。舞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脉,也蕴含着新年平安顺遂的美好祝愿。

武汉高龙的舞技有以下几种:

叩。持龙头者双手把稳主骨绕场叩首“三点头”,向父老乡亲拜年,以示恭贺。

扫。持龙头者站马步或单跪式,双手将高龙龙头侧旋或平躺,原地划圈若干,而后再凭借腰臂之力将龙头扳直。俗称“打掺”。

举。用双手或单手将高龙龙头高擎,略加以抖动,上下起伏数次,以示力大与劲巧。

抖。分别用双手、单手或肩头向上抛出龙头,复又接住,往返表演。

顶。将内骨(竹竿)底部分别搁置在头顶心额头前、左右两肩处轮换,显得稳重潇洒。

托。分为举手托、双手轮换托、单肘拐托、肚托、拳心托、单双拳心互换托及单膝托等。

口衔齿托。被称为神功绝技。将高龙主骨底含在口里,由下齿托住,双手撒开或击合,双膝跪地,前后左右跪磋,实为奇招。

此外,元宵晚会中,汉阳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汉花灯制作技艺也精彩亮相。

千年高龙,腾跃新春

花样舞龙,飒飒生风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