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为了这件事,一群大学生来了汉阳

©原创 2025-04-09 15:43

头条

4 月 9 日,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热潮涌动,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的"我的花园我做主" 共建共治第三期启动会暨 "规划师进社区" 系列活动正式启幕。这场以 "聚民智、汇民力、共建幸福家园" 为主题的盛会,汇聚政府部门、高校智囊、居民代表与媒体力量,标志着该社区治理从 "政府主导" 向 "多元共治" 的深度进阶。

自 2022 年启动共建共治计划以来,江欣苑已形成 "政府引导、高校赋能、居民参与" 的特色治理范式。前两期通过 "三师联动" 机制(专业规划师、居民规划师、社会规划师),成功激活 7000 余平方米闲置空间,打造植物多样性生态长廊、儿童乐园等民生场景,让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居民共享空间。第三期工程将治理半径拓展至 109-113 栋,规划建设多样性活态长廊、绿植供养区,覆盖 2.1 万余名居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表示:"我们不仅要延续空间改造,更要通过 ' 居民提案 - 高校设计 - 多方共建 ' 的闭环机制,让 ' 社区主人翁 ' 意识扎根人心。"

活动现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硕士研究生“植景营造理论与应用”课程组的加入成为亮点。作为技术支撑方,该团队将以 "全龄友好" 与 "生态可持续" 为核心,引入 "志愿者绿植认养" 机制,并探索 "居民需求 - 学术转化 - 落地实践" 的产学研路径。学院代表殷利华、袁满、秦晴老师分别发表了见解,表示团队将延续前两期 "校社联动" 传统 ——2023 年华中农业大学设计的 "欣香花园" 曾以可移动花箱、药草景观等创意满足多元需求 —— 此次更注重学科交叉,通过空间微更新实现治理效能提升。

在居民议事环节,109-113 栋居民围绕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养护责任划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居民罗大清提出的 "易养护植物选择 + 养护手册制定" 建议,当场得到规划师响应。这种深度参与早在前两期实践中生根:居民通过 "1 元捐" 众筹资金、亲手绘制设计图纸、共同制定《花园公约》,完成从 "旁观者" 到 "建设者" 的角色转变。109栋居民陈满祥全程参与花园建设,开园后自发组织每日巡查,成为社区自治的鲜活样本。启动会后,华科研究生团队立即开展现场调研,延续 "微更新" 治理理念,将进一步挖掘居民文化诉求,推动空间改造与文脉传承深度融合。

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明确,三期工程将坚守 "小成本、高质量、精细化" 原则,着力打造老旧小区改造 "江欣苑样本"。未来计划构建 "政府 + 高校 + 社区 + 企业" 四方协作机制,将 "居民提案 - 专业设计 - 多元共建 - 自治维护" 的全周期治理经验向全区推广,让 "推门见绿、移步入画" 的美好生活惠及更多居民。

从城中村到幸福家园的蜕变,江欣苑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 当政府的 "规划图" 对接居民的 "需求图",高校的 "智脑" 融入社区的 "智囊",城市更新便从硬件改造升级为有温度的民生工程。正如江欣苑胡明荣书记所言:"只有让规划专业与居民智慧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人民的土地上,写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4 月 9 日,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热潮涌动,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的"我的花园我做主" 共建共治第三期启动会暨 "规划师进社区" 系列活动正式启幕。这场以 "聚民智、汇民力、共建幸福家园" 为主题的盛会,汇聚政府部门、高校智囊、居民代表与媒体力量,标志着该社区治理从 "政府主导" 向 "多元共治" 的深度进阶。

自 2022 年启动共建共治计划以来,江欣苑已形成 "政府引导、高校赋能、居民参与" 的特色治理范式。前两期通过 "三师联动" 机制(专业规划师、居民规划师、社会规划师),成功激活 7000 余平方米闲置空间,打造植物多样性生态长廊、儿童乐园等民生场景,让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居民共享空间。第三期工程将治理半径拓展至 109-113 栋,规划建设多样性活态长廊、绿植供养区,覆盖 2.1 万余名居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表示:"我们不仅要延续空间改造,更要通过 ' 居民提案 - 高校设计 - 多方共建 ' 的闭环机制,让 ' 社区主人翁 ' 意识扎根人心。"

活动现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硕士研究生“植景营造理论与应用”课程组的加入成为亮点。作为技术支撑方,该团队将以 "全龄友好" 与 "生态可持续" 为核心,引入 "志愿者绿植认养" 机制,并探索 "居民需求 - 学术转化 - 落地实践" 的产学研路径。学院代表殷利华、袁满、秦晴老师分别发表了见解,表示团队将延续前两期 "校社联动" 传统 ——2023 年华中农业大学设计的 "欣香花园" 曾以可移动花箱、药草景观等创意满足多元需求 —— 此次更注重学科交叉,通过空间微更新实现治理效能提升。

在居民议事环节,109-113 栋居民围绕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养护责任划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居民罗大清提出的 "易养护植物选择 + 养护手册制定" 建议,当场得到规划师响应。这种深度参与早在前两期实践中生根:居民通过 "1 元捐" 众筹资金、亲手绘制设计图纸、共同制定《花园公约》,完成从 "旁观者" 到 "建设者" 的角色转变。109栋居民陈满祥全程参与花园建设,开园后自发组织每日巡查,成为社区自治的鲜活样本。启动会后,华科研究生团队立即开展现场调研,延续 "微更新" 治理理念,将进一步挖掘居民文化诉求,推动空间改造与文脉传承深度融合。

汉阳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明确,三期工程将坚守 "小成本、高质量、精细化" 原则,着力打造老旧小区改造 "江欣苑样本"。未来计划构建 "政府 + 高校 + 社区 + 企业" 四方协作机制,将 "居民提案 - 专业设计 - 多元共建 - 自治维护" 的全周期治理经验向全区推广,让 "推门见绿、移步入画" 的美好生活惠及更多居民。

从城中村到幸福家园的蜕变,江欣苑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 当政府的 "规划图" 对接居民的 "需求图",高校的 "智脑" 融入社区的 "智囊",城市更新便从硬件改造升级为有温度的民生工程。正如江欣苑胡明荣书记所言:"只有让规划专业与居民智慧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人民的土地上,写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