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汉阳,回答1890

2021-01-20 09:19

汉阳

    英国文化历史学者罗伯特·休伊森说,“一百根工厂烟囱是繁荣时的污染,十根冷却的烟囱是丑陋的眼中钉,最后一根工厂烟囱受到拆毁的威胁,却成为过去工业时代骄傲的象征。”


    工业遗址留下的不仅仅是砖头和钢筋铁块,而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文脉,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个性和精神的有力注脚。保护工业遗产,其实归根结底保护的是历史,保护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因物化证据的湮灭而断裂,保护人们内心关于文化的精神家园。


01

每一块钢铁都有这座城市的秘密


        1890年,湖北龟山下,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此筹建动工汉阳铁厂。它是国内第一家,也是亚洲最早、规模最大的新式集采铁、开煤、炼铁、炼钢、轧材、枪炮制造于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古诗文里属于汉阳“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诗意浪漫,也多了一层刚劲的保护色。

因为汉阳,武汉敲开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大门。汉阳铁厂的兴建耸动中外视听,被西方视为“东方雄狮”觉醒的标志。这是中国由古老农耕文明迈向近代工业化的先声,不负众望成为了20世纪的工业命脉。

在当时的环境下,汉阳铁厂的建立实在不可思议。它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创办的第一家钢铁厂——八幡制铁所的建成是在它之后七年才发生的事。美国驻汉口领事称它为“中国二十世纪之雄厂”,参观汉阳铁厂后,他惊叹:“登高下瞩,使人胆裂,斯奚翅(无异于)美国制造之乡焉。烟囱凸起,插入云霄,屋脊纵横,盖于平野。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触于眼帘……”,他称汉阳铁厂“是迄今日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

当时,西洋报刊刊载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证诸领事之报告,吾人预知其不可量也”。“中华铁市,将不胫而走各洋面,必与英美两邦角胜于世界之商场。”“呜呼!中国醒矣,此种之黄祸,较之强兵劲旅、蹂躏老羸之军队,尤可虑也。”

这背后是张之洞超前的坚定和奔走。而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似乎就从这一年刻入武汉人的血脉。后来,从龟山到赫山临汉江一带,紧挨着汉阳铁厂处,汉阳兵工厂(原湖北枪炮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汉阳钢药厂等陆续建成投产,这些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设施企业蜿蜒十里,蔚为壮观,被称为“汉阳制造工业长廊”。

1894年,汉阳铁厂生产出第一炉铁水,其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日本,远销美国和其他南美地区,武汉“东方芝加哥”之名享誉海内外。京汉铁路约有1000公里路段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铺设而成。1911年,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拳头产品汉阳式79毫米步枪“汉阳造”,起义士兵用它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这是武汉向时代和历史发出的一记重音,武汉是中国工业化崛起的缩影,而汉阳铁厂则是其中的“精神图腾”。穿越时代的铁铸风华,汉阳铁厂的存在是武汉这座城市最初的荣光,也深入武汉城市基因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没落与复兴


        抗战时期,昔日辉煌的“十里长廊”沦为废墟。1952年,在“长廊”的端口处汉阳铁厂火药厂原址,汉阳钢厂拔地而起。

20世纪80年代左右,钢厂慢慢没落,钢厂成为了华中区域的一个大型钢材交易市场,到2010年左右,销售模式从线下到线上的演变,物流仓储的职能也逐渐弱化。2002年,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落成。2017年,汉阳铁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是截至目前,武汉唯一上榜的工业遗址。

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历经时代变迁,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建筑依然却伫立,承载着城市过往的英雄篇章光辉印记,衔接着城市文脉的节点,见证着武汉的年轮和记忆,构建着城市的肌理和灵魂。


03

烙印与延续

        

        溯源历史洪流,对于武汉来说,1890不仅仅是一个年份,它是一段记忆,武汉工业发展的摇篮,更是武汉历史中“烙印”般的存在。一个多世纪后,这些设施早已成为遗址。但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建筑标记,将接下这一棒“火炬”,继续传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融创武汉1890一园五区 规划图)

不久前,从武汉1890全球商业发布会上获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这片有着约130年历史的汉阳铁厂工业遗址处将打造一座超级城市综合体。

它被定位于未来武汉的新地标之一,规划为一园五区,涵盖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商业街等,沿琴台大道将设立琴台总部办公区,将打造数个小体量生态独栋办公,成为总部集聚区。

规划中,中间地块聚集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建筑和构筑物,将打造成文创艺术活力区。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是定制式改造,其独一无二的空间特质,对设计师、艺术家、策展师等都充满了极大的吸引力。

地块中最有特点的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用于储存钢材的棒材厂,整体长550米、宽55米、挑高达23米,是亚洲最长的工业厂房,也是全球单栋体积最大的工业遗址建筑之一。未来将改造成“迷你城市”,成为各大品牌时装秀、大型装置艺术展览等必选之地。

融创·武汉1890注重历史遗存的更新保护,是集居住、商业、商务、文化空间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2020年6月,融创武汉1890工业遗址示范区开放,整个示范区比邻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由三座老厂房改造而成。设计团队在合理解决技术问题之后,对建筑进行肌理保留形体再塑,以“重塑”“连接”“追溯”“归宿”为主线,将整个空间串联在一起。

(融创武汉1890工业遗址示范区实景图)

10万块红色镂空陶砖所做的外立面与现代光影线条交织,当年铁厂生锈的零件做成了“时光之门”,老厂房的混凝土柱与现代书店的原色实木的书架同处一个空间,百年历史与现代文化艺术融会贯通,这些新建筑留存着许多属于当年独有的工业之美,一路走过示范区,感受到新旧交替,时代的变迁。

半年以来,这里已举办多场文化艺术展、读书会,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最具文化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示范区实景图)

“示范区建筑面积是4019平方米,这只是项目130万平方米蓝图中的千分之三的规模。可以想象,整个项目建成后,这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变”谈及愿景,相关负责人充满期待。


来源:综合南方周末、长江日报

    英国文化历史学者罗伯特·休伊森说,“一百根工厂烟囱是繁荣时的污染,十根冷却的烟囱是丑陋的眼中钉,最后一根工厂烟囱受到拆毁的威胁,却成为过去工业时代骄傲的象征。”


    工业遗址留下的不仅仅是砖头和钢筋铁块,而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文脉,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个性和精神的有力注脚。保护工业遗产,其实归根结底保护的是历史,保护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因物化证据的湮灭而断裂,保护人们内心关于文化的精神家园。


01

每一块钢铁都有这座城市的秘密


        1890年,湖北龟山下,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此筹建动工汉阳铁厂。它是国内第一家,也是亚洲最早、规模最大的新式集采铁、开煤、炼铁、炼钢、轧材、枪炮制造于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古诗文里属于汉阳“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诗意浪漫,也多了一层刚劲的保护色。

因为汉阳,武汉敲开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大门。汉阳铁厂的兴建耸动中外视听,被西方视为“东方雄狮”觉醒的标志。这是中国由古老农耕文明迈向近代工业化的先声,不负众望成为了20世纪的工业命脉。

在当时的环境下,汉阳铁厂的建立实在不可思议。它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创办的第一家钢铁厂——八幡制铁所的建成是在它之后七年才发生的事。美国驻汉口领事称它为“中国二十世纪之雄厂”,参观汉阳铁厂后,他惊叹:“登高下瞩,使人胆裂,斯奚翅(无异于)美国制造之乡焉。烟囱凸起,插入云霄,屋脊纵横,盖于平野。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触于眼帘……”,他称汉阳铁厂“是迄今日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

当时,西洋报刊刊载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证诸领事之报告,吾人预知其不可量也”。“中华铁市,将不胫而走各洋面,必与英美两邦角胜于世界之商场。”“呜呼!中国醒矣,此种之黄祸,较之强兵劲旅、蹂躏老羸之军队,尤可虑也。”

这背后是张之洞超前的坚定和奔走。而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似乎就从这一年刻入武汉人的血脉。后来,从龟山到赫山临汉江一带,紧挨着汉阳铁厂处,汉阳兵工厂(原湖北枪炮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汉阳钢药厂等陆续建成投产,这些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设施企业蜿蜒十里,蔚为壮观,被称为“汉阳制造工业长廊”。

1894年,汉阳铁厂生产出第一炉铁水,其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日本,远销美国和其他南美地区,武汉“东方芝加哥”之名享誉海内外。京汉铁路约有1000公里路段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铺设而成。1911年,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拳头产品汉阳式79毫米步枪“汉阳造”,起义士兵用它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这是武汉向时代和历史发出的一记重音,武汉是中国工业化崛起的缩影,而汉阳铁厂则是其中的“精神图腾”。穿越时代的铁铸风华,汉阳铁厂的存在是武汉这座城市最初的荣光,也深入武汉城市基因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没落与复兴


        抗战时期,昔日辉煌的“十里长廊”沦为废墟。1952年,在“长廊”的端口处汉阳铁厂火药厂原址,汉阳钢厂拔地而起。

20世纪80年代左右,钢厂慢慢没落,钢厂成为了华中区域的一个大型钢材交易市场,到2010年左右,销售模式从线下到线上的演变,物流仓储的职能也逐渐弱化。2002年,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落成。2017年,汉阳铁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是截至目前,武汉唯一上榜的工业遗址。

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历经时代变迁,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建筑依然却伫立,承载着城市过往的英雄篇章光辉印记,衔接着城市文脉的节点,见证着武汉的年轮和记忆,构建着城市的肌理和灵魂。


03

烙印与延续

        

        溯源历史洪流,对于武汉来说,1890不仅仅是一个年份,它是一段记忆,武汉工业发展的摇篮,更是武汉历史中“烙印”般的存在。一个多世纪后,这些设施早已成为遗址。但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建筑标记,将接下这一棒“火炬”,继续传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融创武汉1890一园五区 规划图)

不久前,从武汉1890全球商业发布会上获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这片有着约130年历史的汉阳铁厂工业遗址处将打造一座超级城市综合体。

它被定位于未来武汉的新地标之一,规划为一园五区,涵盖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商业街等,沿琴台大道将设立琴台总部办公区,将打造数个小体量生态独栋办公,成为总部集聚区。

规划中,中间地块聚集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建筑和构筑物,将打造成文创艺术活力区。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是定制式改造,其独一无二的空间特质,对设计师、艺术家、策展师等都充满了极大的吸引力。

地块中最有特点的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用于储存钢材的棒材厂,整体长550米、宽55米、挑高达23米,是亚洲最长的工业厂房,也是全球单栋体积最大的工业遗址建筑之一。未来将改造成“迷你城市”,成为各大品牌时装秀、大型装置艺术展览等必选之地。

融创·武汉1890注重历史遗存的更新保护,是集居住、商业、商务、文化空间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2020年6月,融创武汉1890工业遗址示范区开放,整个示范区比邻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由三座老厂房改造而成。设计团队在合理解决技术问题之后,对建筑进行肌理保留形体再塑,以“重塑”“连接”“追溯”“归宿”为主线,将整个空间串联在一起。

(融创武汉1890工业遗址示范区实景图)

10万块红色镂空陶砖所做的外立面与现代光影线条交织,当年铁厂生锈的零件做成了“时光之门”,老厂房的混凝土柱与现代书店的原色实木的书架同处一个空间,百年历史与现代文化艺术融会贯通,这些新建筑留存着许多属于当年独有的工业之美,一路走过示范区,感受到新旧交替,时代的变迁。

半年以来,这里已举办多场文化艺术展、读书会,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最具文化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示范区实景图)

“示范区建筑面积是4019平方米,这只是项目130万平方米蓝图中的千分之三的规模。可以想象,整个项目建成后,这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变”谈及愿景,相关负责人充满期待。


来源:综合南方周末、长江日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