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星耀百廿·智领未来”武汉市第三中学办学120周年回顾暨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武汉市第三中学举行。千余名校友怀揣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从全国各地汇聚汉阳,在重温校园美好记忆的同时,以专业智慧与优质资源赋能宜居宜业新汉阳建设,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现场。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宋小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玉梅,武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李蓉,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永生,武汉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隋鹏,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丁华峰,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毕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蒋再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歌唱家张立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世波,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田超华,汉阳区四大家主要负责人出席活动。
星耀传承
从钱学森精神到三中基石
百廿育人润泽时代栋梁
活动当天,宣传片揭开三中120年办学历程,舞台剧与诗歌朗诵演绎传统书院到现代名校的传承。校园内678市集持续绽放活力,集中展示文创、校友企业成果及汉阳物产,互动装置人气高涨。学术交流、情感共鸣与文化体验深度交织,共同绘就承前启后的教育华章。
“每次来到三中,都能感受到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感慨道。谈及9.3大阅兵上的国之重器,他动情地说,那些军工人是仰望星空的追光者,以毕生心血铸就强国利器。看向三中宣传片中青春学子,他欣慰道,这些年轻人就是未来的追光者,“期待三中培育更多逐梦者,在下一个双甲子年绽放光芒,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1969年我刚到三中,校园还透着老汉阳的质朴。”原武汉三中校长夏述焕说,如今新校区环境大变,现代化设施齐全。他叮嘱年轻教师,要理解好国家教育方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记在心里,落实在每节课中,让三中精神传下去。
△当天,武汉三中教师圆梦诗社朗诵《我是你的土壤》,声声诵读倾诉师者以爱为壤、守望花开的岁月深情。
“我在三中读了三年,留校教了三十年,退休后又以另一种身份回到这里。”72级校友、曾在三中任教36年的彭世汛感慨道。从毕业生到教师再到如今的归人,她与三中有着深厚情缘。“希望三中越来越强,学弟学妹们开心生活,努力学习,考上理想大学,续写三中辉煌。”
“第一次在母校物理实验室操作光学仪器时,那种把未知变成已知的震撼至今难忘。”1978级校友、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回忆,三中“敦本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30年后仍能带领团队攻坚,研制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如今,这位科创领军人期待与母校共建实践基地,助力更多学子触摸科技前沿。
“三中是我人生的基石。”1978年考入改革开放后首届择优班的张立萍感慨说,三中“严勤礼毅”的校风与深厚人文底蕴,不仅助力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更成为众多校友在医学、教育等领域深耕的根基,“百廿学府的精神始终激励我们向上生长”。
世纪弦歌
从晴川书院到领航名校
三中弦歌不辍育桃李百年
武汉三中办学渊源可追溯至1705年清康熙年间设立的晴川书院,其现代教育根基始于1905年,这一年,学校完成从传统封建书院府学到近代中学堂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在三中正式落地生根。此后百年,学校历经十余次更迭,在变革中沉淀智慧、积累厚度。1953年后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成长为武汉历史最悠久的高中之一、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的领航学校。
作为湖北省基础教育的标杆,武汉三中近十年屡创佳绩:多位省市高考第一名出自该校,60余名学生进入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2018年,学校开办湖北省高中首个“钱学森科技班”,以钱学森科学报国精神为引领,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2025年,钱学森科技班再攀高峰,全班“全员600分+、班级均分660分”,其中3人裸分达清华北大录取线、20人入围清北强基计划,数学均分131分、英语均分139分,充分彰显汉阳学子的扎实学识与卓越能力。早在2024年,同样是钱学森科技班的张煜东便以708分获湖北省物理方向第一名,延续了三中高分段人才培养的强劲势头。
“我们将以钱学森科技班等特色平台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突破,持续擦亮湖北省基础教育标杆的金字招牌。”站在120周年的历史节点,武汉三中党委书记、校长张才清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智慧育人”的价值引领、“数智转型”的实践担当、“科技赋能”的创新驱动,凝聚全体师生的奋进力量,书写“智慧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星耀百廿,智领未来
从晴川书院到领航名校
钱学森精神铸魂,育万千栋梁
愿三中永立潮头
续写智慧教育新传奇!